夏日,虽有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的生机、“阴阴夏木啭黄鹂”的旋律,却也逃不过“日车不动汗珠融”的苦热。在没有电扇、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古代,人们是如何描述暑热,又是如何消暑纳凉的呢?
\n蒸笼?烧瓷窑?
\n怎一个“热”字了得!
\n苦热
\n宋 | 陆游
\n万瓦鳞鳞若火龙,日车不动汗珠融。
\n无因羽翮氛埃外,坐觉蒸炊釜甑中。
\n石涧寒泉空有梦,冰壶团扇欲无功。
\n余威向晚犹堪畏,浴罢斜阳满野红。
\n太阳迟迟不肯下山,把屋顶上的瓦烤得好像火龙的鳞片,白天即使坐着不动,人也是汗珠涔涔。恨不能像鸟一样飞出这酷热之外,坐着只觉得像在蒸笼里。
\n同样是表达“热得仿佛在蒸笼里”,诗人戴复古形容的则更胜一筹:
\n大热五首·其一
\n宋 | 戴复古
\n天地一大窑,阳炭烹六月。
\n万物此陶镕,人何怨炎热。
\n君看百谷秋,亦自暑中结。
\n田水沸如汤,背叶湿如泼。
\n农夫方夏耘,安坐吾敢食。
\n炎炎夏日,怎能少得了汗水的浇灌?挥汗如雨、汗流浃背都是再正常不过了。
\n一旦热得上了头,分分钟叫人失去理智,让人恨不得扯了发带大喊大叫——
\n早秋苦热堆案相仍
\n唐 | 杜甫
\n七月六日苦炎蒸,对食暂餐还不能。
\n常愁夜来皆是蝎,况乃秋后转多蝇。
\n束带发狂欲大叫牛道配资,簿书何急来相仍。
\n南望青松架绝壑,安得赤脚踏层冰。
\n热!
\n那如何消暑纳凉?
\n古人们多在雨后、荷间、
\n夜风中、明月下,偶得清凉的快意
\n古人消暑纳凉的108式
\n夏日山中
\n唐 | 李白
\n懒摇白羽扇,裸袒青林中。
\n脱巾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。
\n慵懒地摇着蒲扇,袒胸露顶,在青山绿林之中,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。无拘于礼法,乐得逍遥自在。
\n在山中,寻一间茅草屋,在微拂的清风中畅游,在屋旁的溪流边垂钓,既可驱暑,又可养心。
\n菩萨蛮·回文夏闺怨
\n宋 | 苏轼
\n柳庭风静人眠昼,昼眠人静风庭柳。
\n香汗薄衫凉,凉衫薄汗香。
\n手红冰碗藕,藕碗冰红手。
\n郎笑藕丝长,长丝藕笑郎。
\n古人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,待盛夏之时取出消暑。莲藕是驱暑的良方,性凉甘甜,可多食。
\n炎炎夏夜,微风习习,手捧盛有冰块和莲藕的小碗,凉意沁人心脾,驱走热意。
\n夏日登车盖亭
\n宋 | 蔡确
\n纸屏石枕竹方床,手倦抛书午梦长。
\n睡起莞然成独笑,数声渔笛在沧浪。
\n热字当头,且躺在清凉的竹床上读一读书,读累了,把书放下,小憩一会儿,在梦里倾听渔笛悠扬,沧浪咆哮,热意顿时散去。
\n纳凉
\n宋 | 秦观
\n携扙来追柳外凉,画桥南畔倚胡床。
\n月明船笛参差起,风定池莲自在香。
\n携杖出门,寻一方绿茵之地,坐靠在胡床之上,好不惬意。寂寂明月夜,笛声萦绕,莲花盛开,目之所及,一片和乐景象。
\n古往今来,纳凉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纳凉方法。寻一处绿荫,布下棋阵,约两三好友,在绿意中“厮杀”一局,“热”中作乐也。
\n采桑子·荷花开后西湖好
\n宋 | 欧阳修
\n荷花开后西湖好,载酒来时。
\n不用旌旗。前后红幢绿盖随。
\n画船撑入花深处,香泛金卮。
\n烟雨微微。一片笙歌醉里归。
\n乘一叶扁舟,在荷花池中划船赏游,荷香缭绕,酒香醉人,在烟雨朦胧中感受夏日的凉爽,酷暑何在?
\n划船游湖,船在水中,人也仿佛漂流在水面,目及之处一片波光粼粼,凉意入身,自在至极。
\n忆王孙·夏词
\n宋 | 李重元
\n风蒲猎猎小池塘,
\n过雨荷花满院香。
\n沉李浮瓜冰雪凉,
\n竹方床,针线慵拈午梦长。
\n雨后,荷香溢满小院,水草猎猎有声。将投放在井里用冷水冰镇的李子和瓜拿出享用,累了便躺在竹床上歇息,悠哉。
\n西瓜、李子等水果鲜嫩多汁,咬上一口暑气立消,十分见效,可以说是夏季避暑“神器”了。
\n“热散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”面对席卷天地的滚滚热浪,夏日的清凉不见得在密林之中,而在内心深处。沏上一壶新茶,手捧一本诗集,愿你在盛夏时节觅得独属于自己的清凉时光。
\n牛道配资
天弘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