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简介:权福健,烟台福山大面餐饮有限公司职工,高级烹饪技师、中国烹饪大师、福山大面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他申报多项省、市、区级非遗,主编书籍、创新“面道”,推动非遗传承,开展公益培训惠及数千人,助力文化传播与就业。
推荐单位:烟台市福山区工人文化宫
凌晨4点的烟台福山老街,雾气还没散,权福健的面坊里已经飘出麦香。他站在案板前,手里的面团像活了一样,在撒着薄面的木板上转着圈儿。只见他手腕轻轻一抖,面团“啪”地贴在案板上,借着劲儿拉开,再一收,反复操作下,面团便成了三尺长的面条,细得能穿进针孔。
“权师傅匠心智策,这手活儿,真是绝了!”站在旁边看了半天的小伙子忍不住叫好。权福健抬头笑了,眼角的皱纹里全是暖意:“啥绝不绝的,就是跟面粉打交道久了,知道它的性子。”这性子,他摸了40多年。
1966年出生在福山的权福健打小就围着灶台转。师傅是当地有名的大厨,总说“做面如做人,得实打实”。那时家里穷,一碗加了葱花的炝锅面就是最好的犒劳。
2008年,权福健决定给福山的老味道找个“名分”。他揣着师傅传下来的面谱,跑遍了福山的犄角旮旯。为了记录“福山大面”的老手艺,他蹲在七十岁的王大爷家灶台前,看老人怎么用盐碱水和面,记了满满三个本子。有一次赶上下雨,山路滑,他摔进沟里,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本面谱,“纸都泡烂了,字儿得赶紧描下来”。就这么跑了大半年,福山大面成了省级非遗。
接下来的12年,权福健没闲着,把福山烧小鸡、三不粘、豆面酱这些老味道一个个“捞”出来,分别申报了非遗。申报福山饽饽引子时,他找遍了村里的老人,终于在80多岁的李奶奶家找到了用了三代人的陶瓮,里面的引子带着百年前的酸香。“这不是简单的酵母,是咱福山人过日子的味道。”他把陶瓮小心包好,像捧着宝贝。
2011年匠心智策,韩国首尔的炸酱面大赛上,权福健成了焦点,他不急不躁,铁勺在锅里翻得飞快,酱香混着葱香飘出去,评委们直咂嘴。最后亮分,亚军!韩国主办方给他挂了块“地上最高炸酱王”的牌子,他捧着牌子笑:“这不是我厉害,是咱福山的酱厉害。”
从韩国回来,权福健更忙了。2014年,他在山东综艺频道的《百姓厨神》里火了。有场比赛比的是“速度切面”,要求三分钟内切出一百根细面。他左手按面,右手执刀,“咚咚咚”的声响像打鼓,面条飞出来,根根匀细。最后评委用尺子量,最长的一根三尺二,最细的只有0.3毫米。“这哪是切面,是绣花!”观众席里炸开了锅。
可他总说,手艺再好,传不下去也是白搭。
2017年,烟台大学请他去当客座教授。第一堂课,他没讲理论,而是搬了口大铁锅到教室。“来,都上手试试。”学生们你看我,我看你,他拿起面团塞给前排女生:“别怕,面跟人亲,你对它好,它就给你好劲道。”现在,那女生开了家面馆,招牌就是“权氏炝锅面”。
这几年,权福健的公益课堂开遍了烟台的学校和社区。2024年夏天,他在烟台市福山区总工会的夜校教退役军人做面。有个叫张强的老兵,总把面条揉得硬邦邦。权福健搬个小马扎坐在他旁边手把手教了三晚,张强的面条终于能“飘”在汤里了。现在张强开了家早餐店,每天早上卖的炝锅面,总有人说“有老福山的味儿”。
有人问他,守着这些老手艺不累吗?权福健指着面坊墙上的照片,那是他带的学员们开的店,有在县城的,有在村里的。“你看,这面能让大家伙儿挣着钱,能把日子过香了,累啥?”
更绝的是他创的“面道”。去年在“新时代新鲁菜”大赛上,他的表演惊艳了全场:面团在他手里变成“游龙”,最后化作细雪般的面条落入锅中,配上“福山八大碗”的典故讲解,评委说“这哪是做面,是演活了咱胶东的文化”。这“面道”,让福山大面从一碗吃食,变成了能上台的艺术。
如今,权福健的面坊成了省级非遗基地,每天都有年轻人来学手艺。他总说:“我这手艺,不是我自己的,是老祖宗的,得给年轻人接过去,让它在新时代里,还能香飘十里。”(翛树)
天弘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